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新基础教育的“三放三收”(2)

课堂教学的“收”与“放”

文章作者:陈爱萍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04a2009-7-199:33:09近日一连听了两堂公开课,听课的地点是一所薄弱校的高中部。两节课听下来,感触最深的是在课堂教学的“收”与“放”这一环节中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

一第一节是阅读指导课,执教者是一位有十年教龄的教师,选文是清冈卓行的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完成了预习和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后,执教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赞同作者‘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吗。”

部分学生开始提出质疑,与作者的“必须失去”大唱反调,并言之凿凿地提出“没失去双臂其实更美丽动人”的观点。(这一拓展设计得不错:一方面,促使赞同作者观点的学生在反方的逼问下,“被迫”更深入地品析作者的感悟,从中找出坚持的理由;同时又不只停留在作者的认识上,还得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及平时在阅读中积累的知识从记忆中调出来,加以补充,从而培养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习惯。另一方面,则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有自己的思想与判断,这显然是思维中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教师在课堂上对此进行开发训练,意在促进高中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课堂上立刻分成两大阵营,各自陈词:一个阵营说“失去”造成的无穷想象丰富了人们的梦想,另一个阵营则说刚出土的维纳斯并没有失去双臂,又怎知当时的人们不惊艳于她的魅力。就如同大卫雕像的美感恰恰在于它保存完好„„开始还和风细雨,到后面越争越激烈,几乎要“吵”起来了。按惯例,教师此时应该出来制止这种混乱的场面,可是此时执教者依然不慌不忙面带笑容作观赏状,这显然鼓励了发言的学生,大家几乎是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真可谓短兵相接,火花闪现,让听课的老师暗暗吃惊:想不到这所学校的学生竟有如此的表现力。到后来,“群雄混战”演变成了两位学生的对决,而其他学生则变成了饶有兴趣的观战者,执教者这才叫了停。(此时辩论双方经过一场拉锯战后,已开始强词夺理,所举之例频频出轨,再辩下去,只能离真理越来越远。此时喊停正是时机。)

最后执教者作结:


(未完,全文共3473字,当前显示87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