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 经典言论

叶澜“新基础教育”理论简述

一、叶澜教授简介

1、生平简介

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时,作为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

20世纪80年代末,叶澜在上海进行深入的调查,发现教育实践中存在无视人的现象,不少教师的心目中依然有书无人、有知识无人、有群体无人。1994年,叶澜再一次深入实际,开始了“新基础教育”的研究。作为教育学学者和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她以“民族——世界”为横坐标系,以“生命——时代”为纵坐标系,在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多个领域,进行了诸多创生性的探索。

探索一。在学校中“人”的发展与管理上,确立了“生命关怀”的价值取向。

探索二。把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确立为学校改革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翼,并在其中灌注了“生命关怀”。

探索三。致力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使制度成为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枢纽。

探索四。重建学校文化,实现以“生命·实践”为底蕴的学校文化转型。

目前,在叶澜教授和专家组的指导下,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下,全区正在大面积推广“新基础教育”。

2、主要研究领域

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当代中国基础、师范教育改革。

3、科研项目(部分)

主持《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主持《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委重点课题

4、代表性著作

《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主编,三联书店,1999年)《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走出低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

《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年)

此外,还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由其开创和引领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二、新基础教育提出背景

“新基础教育”研究通过对中国社会转型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进行研究,在对时代精神深入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育理想。“新基础教育”研究正是要为中国创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型基础教育而研究,在该课题研究中始终贯穿着对中国社会当代发展变化的研究,以及这些变化对学校教育变革的影响与需求的研究。在发展性研究中,明确提出了社会转型期学校教育也面临着转型的任务,并将实现转型作为发展性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对社会转型对人的生存方式造成影响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内涵,使我们明确了中国学校变革的基本走向,以及为实现学校变革进行努力的方向。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主要研究内容

发展性研究的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这两方面在研究进行的过程中交织在一起、同生共长。在探索性研究阶段,提出了理论适度领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开展方式。在发展性研究中,演化成在推广“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成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研究。因此,概括而言,发展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方面:

(1)学校转型性变革的背景与总体性研究


(未完,全文共8984字,当前显示145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