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大理洱海环境保护分析[五篇材料]

大理洱海环境保护(改)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洱海管理条例、三退三还、两取消、两禁止等主要水环境政策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其中最主要问题是政策执行的资金投入严重缺乏。通过和新«水污染防治法»比较,洱海水环境政策存在忽视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缺失、违法成本低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洱海;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水环境;水污染防治法;前言

洱海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洱海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湖泊,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跨大理市和洱源县,湖泊面积250km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洱海集城市生活供水、农业灌溉、发电、水产养殖、航运、旅游和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被视为白族和其它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近年来,由于周边人口压力的增大和旅游业的发展,给洱海的水环境带来了新的问题。洱海水资源的生境状况直接关系到洱海地区的生态安全,在对洱海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同时,采取对策和措施保护洱海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是洱海地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洱海流域水环境演变

(一)洱海流域的水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以前,洱海水质良好,至70年代以后,随着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沿湖水污染状况的加重,洱海水质开始恶化。洱海污染最初以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的cod为主,90年代开始实施截污干管建设后,工业废水大部分被截流,cod的影响降低。总磷、总氮成为洱海的主要水质污染因子和富营养化影响因子。l996年和2003年,洱海两次爆发全湖性的“蓝藻”危机,对洱海的水环境状况敲响了警钟。经过大理州、市等各级政府的努力,洱海水质逐步取得了好转。2001年洱海为Ⅱ类水质,2004—2007年几年间,洱海全湖的水质从2003年的局部下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Ⅳ类标准,恢复到总体水平达到和保持Ⅲ类。这是严格执行科学、综合的水环境保护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二)洱海流域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2002年洱海水体中总磷浓度达到0.03mg/l,标志着洱海进入了中营养化至富营养化状态关键的转型时期。水体透明度下降,生态系统基本类型由“草型湖泊”逐渐转化成“藻型湖泊”,蓝藻类已成为优势种群,土著鱼类种群衰竭,甚至濒于灭绝。洱海生态系统从稳定状态演替到不稳定的退化状态,而且比较脆弱。稍微松懈,则可能导致洱海水质和生态环境的重新恶化。洱海水位下降,降低了湖泊的自净能力,降低了湖泊对气候的调节功能,农灌用水紧张,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居民的饮水发生困难,而且导致了洱海风景资源的破坏。

二、洱海水环境政策的发展

(一)«洱海管理条例»1984年2月大理州人民政府制定了«洱海管理暂行规定»,作为行政法规予以公布实施,实行洱海水费征收、入湖捕捞资源增殖费的征收、每年定期封湖禁渔等政策措施,并成立了专门机构“洱海管理局”

1988年大理州人大通过了«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洱海管理条例”),取代了«洱海管理暂行规定»,洱海的水环境政策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对洱海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条例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洱海湖滨带的管理、工业和生活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作了规定。


(未完,全文共5339字,当前显示132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