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我用残损的手掌 精品百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⑵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⑶感情背诵本诗。2、能力目标:

⑴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⑵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⑶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3、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2、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教具准备】

多媒体cal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教学步骤〗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文题、作者)

一、背景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所处的“物理场”受到限制,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的“心理场”却变得广阔了。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正是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之情,使他眼前浮现了一幅中国地图的意象,这幅地图又成为他投射主观情思的对应物:地图是祖国母亲的象征,“残损的手掌”则是身陷囹圄的诗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的写照。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二、默读(首先学生默读全诗,排除生字生词):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憔悴(qiáocuì)蝼蚁(lóuyī)

三、诗歌解读


(未完,全文共4030字,当前显示121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