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导入:

讲述故事:《孩子眼中的世界》

有一位母亲很喜欢带着自己五岁的女孩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会不喜欢呢。直到有一天,孩子的鞋带散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发现一种从未有过的可怕现象:眼前晃动的全是胳膊和腿。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

提问:

1、母亲给孩子系鞋带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一种可怕的现象:眼前晃动的全是胳膊和腿

2、母亲为什么会改变对孩子的做法。学生回答略。

师总结:母亲之所以改变对孩子的做法,是因为她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到孩子逛商店的恐惧。这也是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的,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键法宝,就在于要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即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讲授新课:

活动一。学生阅读教材第105页情境、图片。

思考问题。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如果有,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学生回答略。

师总结。比如由于身材、相貌和某些特征被别人起外号;被故意躲在楼梯口的同学吓了一跳;原本结实的椅子,被值日生偷偷换成松动的椅子……被捉弄时感到“丢面子”、“受侮辱”、“伤心”、“难为情”、“想报复”等复杂情感。

过渡。谁都不愿意成为捉弄的对象,即使那么喜欢捉弄别人的人也是如此。那么,自己不喜欢的人可以强加于人吗。为什么。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教材第105到106页相关链接中的事例。学生自主阅读了故事梗概。

提问。“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要反过来扯断人家的瓜秧”,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能强加于人。因为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事,别人也不会喜欢。强迫别人做不喜欢的事是一种专制行为。用一句格言来概括一下,就是孔子所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讲解: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于他人身上。过渡:刚刚我们说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已所欲”能不能“强施于人呢”。自己喜欢的事能不能强施于人呢。为什么。活动二:好心办坏事

大家看过《家有儿女》吗。其中有一集是这样的:小雪发现同班同学宫海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就发动大家捐款。当小雪她们辛辛苦苦把捐来的钱送到宫海家后,却遭到了宫海的拒绝。宫海甚至声称要和她势不两立。猜猜看:

为什么小雪的好心没办成好事。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宫海不想让其他人知道自己家又穷又破,而小雪她们的举动并没有考虑宫海的感受,把自己觉得好的想法强加在宫海身上。

看来呀,自己喜欢的事也不能强加于人。因为人是有差异的,自己喜欢的,别人未必喜欢。比如:你喜欢某物,也不能强行把某物送人并要求收下。如果把自己喜欢的事强加于人,不顾及对方的感受,那么,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专制,往往会像小雪一样好心办坏事。

过渡。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于人和把自己喜欢的事强加于人,都是对人的不尊重、不理解。不符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怎样才能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呢。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明确答案。


(未完,全文共4009字,当前显示133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