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科学科组小课题总结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有效记录的指导策略改进

【内容摘要】记录是一种最常见的科学探究方法,也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的小学生科学记录还存在着记录要求模糊、记录形式单一、记录分工不明、记录交流随意、记录评价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科学教师应探求科学记录指导策略的改进,引导学生作好科学记录前的自主准备,丰富记录的表达形式与方法,强调小组记录中的人人参与,加强交流后的记录整理与完善,增加记录完成后的评价跟进等,从而提高记录指导的有效性。【关键词】记录指导策略有效改进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多次提到与记录相关的内容,如“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在我们的科学课中,记录是一种最常见的科学探究方法与必要的环节,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之一。有效的科学记录可以使课堂探究活动更加完善,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积累,将学生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图画形式与口头语言,发展科学思维,培养学生注重证据、不断反思的科学素养,为终身学习服务,同时也使学生学业评价更趋完善。但是,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记录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科学教师改变自己的观念,尝试新的指导策略,并在探索中不断完善。

一、科学探究活动记录低效现象分析

(一)记录要求模糊

有些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考虑学生该什么时候去作记录;有的教师设计的探究记录过于繁琐、复杂,记录冗长无味;有的教师设计的探究记录要求过于笼统、简单,让学生无从下手。因此出现有的学生在记录时并没有按要求记;有的学生记录时间花得很少;有的学生记录的与观察实验的结果不一致;甚至,有的学生面对记录单不知该填什么。因此,学生在交流学习结果时,只有寥寥数语,显得单调无力。

(二)记录形式单一

课堂探究活动的记录一般以表格为主,由老师根据教学预设设计、准备,往往以一纸了事。学生缺少自己主动准备的记录本,因此课内的一些活动记录与课外的相关内容摘记无法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容易产生脱节与孤立,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而且,在学生完成记录之后,也是一页纸夹在书里,时间一长也就散落,不易保存。同时,在记录时使用的大部分是文字,花费时间较多,有时课堂时间不允许,就成为走过场了。

(三)记录分工不明

在科学课堂上探究活动中,学习小组成员往往进行相应分工,记录工作就由小组记录员来完成,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实验时兴趣盎然,但轻于记录,因此,记录常常成了记录员个人的事,其他成员参与太少。长此以往,学生将会漠视记录,懒于动笔,在对待科学问题上容易轻信他人,记录员记错、记漏也得不到及时纠正。

(四)记录交流随意

很多时候,学生探究活动记录的交流与展示过程简单、无序,缺少事先的精心设计,汇报后教师也很少对学生的记录作出具体的指导,大部分学生的记录没有拿出来展示过,也经常没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再对记录进行修改充实。学生爱写多少就写多少,好像记录是装装样子的,没有发挥记录对探究活动应有的促进作用,也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记录水平。

(五)记录评价缺失

一些科学老师不但舍不得花课堂内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记录,更是缺少对学生记录纸的评价,在课后总是把记录纸不当回事,随便学生怎么对记录纸进行处理,常常有听课活动结束后记录纸遗忘在桌上或扔进了垃圾桶,无法真正体现出记录的价值所在,缺失了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评价。长此以往,学生对记录的兴趣与主动性会逐渐消失。

二、科学探究活动有效记录指导的优化策略

(一)作好科学记录前的自主准备


(未完,全文共12552字,当前显示148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