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金融专业从业的看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创新,金融市场逐渐开放,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与主导地位日益明显,金融对国民经济起到“造业与血液循环”的机能作用。近年来,政法部门重拳打击金融职务犯罪,但仍呈逐年上升趋势,给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极大地损害了金融系统的信誉,已经成为制约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元月至2004年6月全市法院判处职务犯罪案件224件251人,其中,金融机构职务犯罪24件28人,分别占10.7%和11.2%,挪用公款14人,35岁以下的14人,占此类案件人数的50%,几乎均为经办人犯罪,如业务员、会计、主任等。有效地预防金融职务犯罪,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影响,对于稳定金融市场秩序和社会政治秩序极为重要。
一、当前金融职务犯罪的特点及原因
金融职务犯罪是指金融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滥用职权,不尽职责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公私财产所有权或国家对职务活动管理职能,依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一)从犯罪嫌疑人职务看,发案多集中在管理人、财物“实权部门”和“实权人物”上。
一是主要表现在少数掌握实权领导存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倾向,利用职务之便置党性于不顾,拿公款大肆吃、喝、玩、乐。群众敢怒不敢言,即使有人直谏,便让其“靠边”。这样堕落得很快,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二是表现在金融工作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部位的工作人员,业务上比较精通,由于思想观念扭曲错位,腐化堕落,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滥用公款或他人资金,作案后总侥幸认为自己业务熟,不会被发现。这种形式的犯罪,往往发生在储蓄、出纳等重要岗位。三是受有关领导或同事唆使,由于本身法律意识淡薄,上级说了,虽不想办但又不敢不办,继而违规操作,造成严重后果。
(二)从犯罪嫌疑人的年龄看,呈低龄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金融机构的人员结构不断调整,在人员“进”口把关不严,特别是对中层干部及分支机构负责人的选用上失察或不当,只注重年轻化、知识化,缺乏科学性,一些年龄小、学历高的职工担任领导职务,或占居重要部门和重要岗位。但是,由于他们涉世不深,缺乏应有的社会经验和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诱发个人投机心理、冒险心理和侥幸心理,私欲膨胀,利用工作间隙炒股、经商,一旦亏本,债台高筑,便萌生了“借鸡生蛋”的想法,利用职务之便私自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最后血本无归,构成犯罪。此类犯罪的概率比较大。
(三)从犯罪手段上看,作案智能化,技术含量高。
金融机构是专业性很强的机构,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犯罪分子把计算机作为作案的工具和对象疯狂作案,他们利用计算机伪造变造凭证、单据,空存骗支、偷改记录盗支储户存款,偷转资金进行挪用,使职务犯罪由非法型向“表面合法型”转变,犯罪更加隐蔽,犯罪活动暴露慢,成为预防和打击金融违法犯罪的突出题。还有一部分人往往自从事金融职业起始,就带有不健康的思想因素,隐藏在某一个角落里,伺机作案,甚至与外部不法之徒徒互相勾结利用,这种犯罪的后果严重,对国家财产、人身安全威胁较大。
(四)从金融机构的监督惩处力度上看,失之于软,失之于宽。
(未完,全文共3971字,当前显示130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