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绍兴、宁波实践总结

第二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案例1。个人支票存款为什么难以走入我国寻常百姓家。

基本原理:信用工具是信用的载体,信用形式的发展是随着信用的发展而发展的:●尚未工具化的信用●尚未流动化的信用●完全流动化的信用

现阶段我国居民的个人消费主要以现金支付为主,极少用到个人支票,许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个人支票存款为何物。为什么支票这种便捷的支付方式不能走入我国寻常百姓家呢。也许有人会认为,个人支票存款不普及的原因在于银行监管方面的限制,但事实上,中国人民银行向来鼓励和支持个人使用支票存款,认为这既方便消费者个人消费,也利于人民银行对现金的管理和控制。1986年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曾联合下发《关于推行个体经济户和个人使用支票结算的通知》。通知认为,由于人民群众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在其消费活动中有使用支票结算的要求。为便利商品流通,减少现金使用,调节现金流通,简化清点和收付手续,并有利于聚集社会资金,扩大信贷资金来源,决定对个人结算进行改革。通知还设专门条款指示“有条件的储蓄所试办个人活期储蓄支票结算”。1995年公布的《票据法》规定的申请开立支票存款账户的条件也并不苛刻:“申请人必须使用其本名,并提交证明其身份的合法证件”;“应当有可靠的资信,并存入一定的资金”;“开立支票存款账户,申请人必须预留其本名的签名式样和印签”。

那么是不是因为各商业银行对办理个人支票存款不热心呢。商业银行是追求利润的,如果一项业务有利可图,而且政策上也支持,它们是应该有积极性去办理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银行曾经为了竞争招揽存款而使出浑身解数,如果个人支票存款能够成为它们吸收存款的有效途径,它们又何乐而不为呢。据悉,中国工商银行曾于1989年在浙江某地试办过个人支票业务,然而当地居民宁愿用麻袋装现金也不肯使用支票。自1996年底开始,中国银行在北京分行和建国门分理处进行个人支票业务的试点,但效果也并不理想。如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从1996年底至1998年中总共只办了不到80份个人支票账户,又因中途有清户,其所存个人支票账户不到70个。

令人可喜的是,我国于2003年9月1日起开始施行《人民币银行结算帐户管理办法》。这意味着个人可以在银行开立结算帐户,个人可以签发支票了。但是,仅从成都市的情况看,第一周内是零个人支票签发。

思考题:

1.为什么个人信用难以进入百姓家

1案例2:国外信用数据库的建立与启示

来自权威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企业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是我国信用制度建立过程中,“信用链”的关键环节———信用数据库脱节。如果我们建立了完整的信用数据库,信用评价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国外信用数据库建立模式


(未完,全文共3600字,当前显示117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