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现状
中国当前的道德状况概观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从“两个凡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之路,人民的物质生活大大富裕了,科学文化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是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模式,更为中国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为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当然,也无庸讳言,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我国国民的道德状况也出现了令人堪忧的状况,尽管社会上仍然有大量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出现,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许多公仆,有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普通人民,但道德滑坡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在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倒退,这主要表现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混乱与退步上。一段时间以来,道德议题的热度持续走高,对道德问题的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特别是各类媒体常说常新的话题。无论是赞美道德模范的感言,还是抨击败德现象的批评,似乎都在印证这样的评论:2011年我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的图景。论辩各方对道德问题超乎寻常的关注和唇枪舌剑,折射了中国社会深厚的道德底蕴和中国人浓重的道德责任心结。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真正危险的道德状况,不是人们对败德现象的义愤,而是对道德滑坡的冷漠。无论是感动还是疼痛、谴责还是反思、忧虑还是希望,都传递着社会公众的善良意识和德性本质,反映出干部群众的道德自省和道德愿景,也充分证明我国社会的主流道德观念、主流道德行为和主流道德舆论的积极、进步、向善。信心比黄金更珍贵,道德的信心,正源自于主流社会更加强劲的道德呼唤和呐喊
在改革开放全方位的历史性成就中,毫无疑问,道德的历史性成就占有一席之地。看不到当前存在的一些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是危险的;看不到30多年来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成就和主流,就会丧失信心,同样是错误的。
如何看待当前社会的道德现状。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道德的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良知的底线不断被侵蚀。我们的道德水平究竟怎样,一时成了问题。
这些年,我们身边的美德从未缺少。
最美女孩儿刁娜舍身救人,让人看到心灵的美好;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千里送薪,诠释“诚信”二字的含义;“最美妈妈”吴菊萍不计后果爱心托举,给坠楼女童带来生的希望„„最近涌现出一个个道德榜样,用实际行动书写人间大爱,像红烛一样照亮道德的天空。
这些年,我们的道德建设也在不断进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道德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2008年的汶川地震,全国人民慷慨捐助,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北京奥运会上,140多万志愿者提供热情服务,展现首都群众文明素养;上海世博会上,会场内外无数市民用实际行动,让世界再次深刻感受文明有礼的国人形象。
道德焦虑,背后是社会问题
当前人们的种种道德焦虑,凝结在一点,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面临着诸多新挑战。
提起“扶不起的老人”,许多不作为的理由都似乎指向同一个案例:南京彭宇案。2006年,南京小伙彭宇下车时搀扶起一位摔倒老太,却被告上法庭索赔13万。遗憾的是,法院没有给出是非判断,却和稀泥式的各打二十大板,判彭宇败诉。如果做好人不仅没有回报,反倒有可能成被告,这让很多人在做好事前变得犹豫了。
2010年,郑州青年李凯强因一起交通事故被告上法庭。一些媒体在报道时,却只选择了李凯强扶起老太太成被告的事实,就将此事件定性为郑州版的“彭宇案”。而事实上,李凯强本人都已经承认是自己驾驶摩托车与老人发生了碰撞,并不是纯粹的助人为乐。
(未完,全文共4666字,当前显示149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