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思考(高扬波)

东西湖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城镇化的组成部分。在相当长的时期,我国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是以大城市为主、中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城镇化。农村的问题,要靠城镇化解决。不能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新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城镇化

(一)农村的问题,要靠城镇化解决

农村困难,主要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难造成的。最终要靠城镇化来解决。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乡村城镇化,使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转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的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城镇化的主要不同在于,前者主要以农村作为载体,而后者主要以城市作为载体。也就是说前者更多地是“乡村城镇化”,是通过改造农村社会的一系列硬件、软件环境,从生产力、生活水平、村容、乡风、基层民主政治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实现农村和城市差距的缩小,最终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而后者更多是“人口城镇化”意义上的城镇化,是通过人口从农业到非农业,从农村到城市的行业部门和空间转移,以城市社会作为场所实现城市在社会结构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广大农民的城镇化和现代化。

我国的农业现状是,

2.6亿农户耕种18.37亿亩耕地,平均每户7.3亩。我们从农业耕地上产生的收入已经不能使农户自给自足了。新农村的村民应该是未来的农场主,不是现在的2.6亿农户。到2020年,要达到小康,得迁出

13/4的农户。使每户达30亩地,才能做到衣食不愁、略有剩余。这样全国农村平均每年得走2800万户,按照1.5:1的比例,得解决2000万人的就业问题,加上城里的900万人,得解决2900万人的就业问题。要在15年内完成这个目标。这样农场主才会有规模效益。只有改变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才能实现全面小康。而只有城镇化才能实现这个转变。

(二)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

过去,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存在惧怕城市病、严格控制大城市发展和城镇均衡分布等三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认为城市发展引发“城市病”,而惧怕发展城市。所谓“城市病”是一个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环境污染集中的区域,引发城市管理、交通、环境以及市民生活不便问题。实践证明,我国现阶段城市大力发展不可避免,不能因可能产生“城市病”而不去发展城市,必须正视“城市病”负面影响,建立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的全新观念。

误区二,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其实,我国大城市的规模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尤其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集中度比世界平均低5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11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21个百分点。上海、北京等全国最大城市所产生出的国民财富比重也处于较低的水平。我国城市体系不协调,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都偏小,对经济发展有很大制约。

误区三,认为城镇化的结果应当是均衡分布,遍地开花。其实,城镇化必须考虑到地理基础的差异、发展阶段的差异和生态条件的差异。我国是一个经2济发展水平不高、区域差异很大的国家,因此城镇的发展应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城镇体系。


(未完,全文共9778字,当前显示131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