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缺失之我见
――完善高等教育机制构建创新型人才教育平台
摘
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要培养具有科学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前沿阵地,必须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关键词
创新型国家;创新教育;高等教育
创新理念与价值观一样是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体现,价值观显现出民族的灵魂,创新则犹显民族及其国家的活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纵观世界当今之强国,无不证明这一点。只有拥有大量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才会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才会有知识经济的持续发展。相反,缺少科学技术储备和创新人才,就会失去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机遇。反思我国30年来改革历程,就能充分说明创新人材对国家经济发展影响。在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的政策激励下,我国商品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外资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技术地提高,但以引进技术并通过消化、提高来创自己民族品牌的国策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为此,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国家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前沿阵地,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我国创新型的人才缺失,高校应现对有的教育模式和机制认真反思,要建立起和我国经济技术相适应现代教育机制,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践行科学发展观。
1.现行高等教育模式与状况
1.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我国大学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上,更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这是因为知识是单一性的,而能力的培养是综合性的,特别是创新能力,它要求具备有独立的人格,崇尚自由的精神,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等素质。这种素质的形成除了相关理论之外,更需要大师级学者严谨治学态度的影响。当今许多大学并不着力于寻求并培养具有良好风范的大师级学者,而是把资源投向扩大规模,广盖大楼,合并院校。殊不知,大学是以大师闻名,不以大楼建筑著称。过去的北大是因为有许多风格各异的大师级学者,才形成北大之精神,彰显北大之活力。
1.2知识传授的方法死板僵化。不少大学在知识传授上依旧摆脱不了应试教育影响,仍是采用的是填鸭式灌输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进入大学前是应试环境下学习,老师学生围着升学考试大棒转,整天做题,对答案,不容许有自由想象空间;进入大学后,学生又跟老师教鞭转。尽管两者环境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填鸭式的传授知识方式。由于缺乏启发式教育,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不够,导致学生习惯了围着老师打转,其效果只能教会学生模仿和死记硬背,形成了被动思考的习气。这些都抑制个人天性的发展,禁锢了人的思想,极不利于创造性的思维形成。它不但使高校毕业生在全球化的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也会使我们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成为一句空话。中国的素质教育搞了这么多年,各级各类学校都已明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注入式教学方模式的制约。这一现象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相当明显。
1.3考试评价制度单一。传统教育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采取规范化考试方式,通过试卷来评价学生,学生大多关心的是如何把教师传授的确定性的知识尽可能完整准确地记在脑子里,以便应付考试,而不去分析和反思这些知识,更谈不上以这些知识为资源去创造新的知识,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导致学生只是一味盲从,过于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德行。
(未完,全文共6769字,当前显示143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