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讲解
##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2004和2005两年中央都是以一号文件指导农村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增收问题作更多的分析和研究。
一、农民收入现状2004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52元,比上年增长153元,但仍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1384元、515元和300元。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43%(其中第一产业收入占37%,第二产业收入占1%,第三产业收入占5%),工资性收入占38%,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占19%,分别比上年收入构成下降6个百分点、增加13个百分点、下降7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
1、农民收入水平呈增长趋势,但与全国、全省相比仍然很低,差距很大;
2、家庭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比重有所下降;
3、工资性收入增幅大,以在国家投资基建项目中和外出从业得到收入为主,成为农民收入的一大亮点;
4、第二产业收入比重畸低;
5、转移性收入仍占一定比例。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总的来说步子迈得不大,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思想不够解放。农民思想较过去解放,但仍存在消极面。部分农民对生活充满希望,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质,遇到机遇能抢先抓住;大多数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小绩即满、乐于现状的思想,只要有吃有穿有住,生活过得去,就懒得吃苦出力,不愿冒风险;少部分农民觉得自己所处的自然条件差,文化低,头脑反应慢,所以“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很难实现收入增长,只要勉强能过就行。
2、农业基础差,资金投入不足。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之连续两年洪涝、泥石流灾害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近年来财政、金融机构虽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但与整个农村发展的实际资金需求量仍然相差很远,可谓“杯水车薪”。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其基本收入多用于疾病、子女上学、婚丧嫁娶等固定性支出,依靠自身力量扩大再生产的难度较大,即使瞅准了好的项目,也常因资金匮乏而放弃。
3、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多。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但农民受过去“调啥赔啥”经验的影响,普遍存在“政府调什么,害怕干什么”的思想,由此也必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和目的的实现。表现在:一是主导产业质量不高,重规模轻管理,重生产轻销售,导致“果贱伤农”;二是政府倡导的产业多以计划任务下达到乡镇,易造成农民犹豫不愿搞,干部工作难度大,统计数据水份多的现象发生;三是主导产业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4、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差。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低,属于“小打小闹”,很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很难刺激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仅仅能影响周边为数不多的村发展生产。近年来县委、政府虽然积极探索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和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以及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区域经营模式,但都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缓慢。
(未完,全文共4351字,当前显示133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