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金融创新对策五篇范文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金融创新对策
【摘要】
本文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出发,分析了中国大陆特有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解决途径,重点对当前积极稳妥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和前景进行了基于现实的前瞻思考;最后对通过金融创新逐步化解“三农”问题的可行性、紧迫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阐述,对最终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三农问题解决金融创新对策
“三农”(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始终困扰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中央从2004年以来连续11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凸显了“三农”问题在当前现代化建设和转型时期的重要地位。将“三农”问题放在中国历史变迁和世界各国发展过程等参照体系来看,当前的“三农”问题是中国独有的、也是人为和政策因素综合作用而积累的,更是牵一发动全身等系列问题汇总和诸多社会矛盾、不稳定因素“活的源头”。“三农”问题的根源分析、演变趋势和解决途径都是棘手的难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点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在理论界,包括主张“土地私有化内在逻辑”的文贯中、“土地资源必须实行市场化配置”的田国强、“农民物权财产权保障优先”的刘正山、“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先起步”的郑永年、“城中村建设用地同价入市切入后实施综合改革”的汪晖、“市场配置土地资源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周其仁等专家们;一致从中国历史背景、其他国家土地私有与公有并存制度、保护农民财产权和物产权的理论思路提出了不同的解决途径;但其中诸多措施与我国目前关于“三农”的法律框架、不同土地性质刚性规定、基层政府土地财政依赖、财政税收体制和经济社会问题叠加等不能融通,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难以弥合,期待从法制、金融、保障、城镇化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逐步融化“三农”问题几十年来凝集的冰川,迎来中国历史上现代化进程中最惊心动魄的“阳春白雪”。
暑假期间通过对祖籍地(浙江省长兴县泗安镇)亲属们生活的观察和农村金融服务的感受。笔者认为,当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有效措施在于采取各种“涉农金融创新”对策;通过金融创新,国家和农村居民之间的信用契约关系能够更加公平融洽,农村人口可以在城市落户、就业和生活,加快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对冲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后持续动荡的经济社会风险,快速消化存量的数千万套商品房。随着城乡一体化条件的进一步成熟,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综合改革也就可顺势而为,实现现代化发达国家和居民生活和谐幸福并行的“中国梦”。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路径
(一)解决“三农”问题应着力于“三农”之外,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现代服务业是吸纳“三农”的超级海绵体。
从农业来看,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亿多吨,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十一连增”,现有生产方式和技术条件下,国内粮食总产量增长和市场价格已到顶峰。与之同时,全球粮食产量尽管存在结构性、区域性不均衡现象,总量上能够满足全球居民的需求,且潜力巨大。从全国农村来看,除少数沿海发达省市外,全国农村基础设施总体滞后,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失业人口继续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聚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倍以上,严重影响了内需市场的扩大。从农民群体上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
(未完,全文共5924字,当前显示146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