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大学校园空间连续体验的塑造

葛国宏,陈丽丽

摘要:以某综合性大学在校师生及校外访客为研究对象,运用环境心理学中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及访谈,探讨校园使用者与设计者的意象元素的差异,分析大学校园的使用现状与设计规划的匹配程度,并就校园空间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与提升提出建议,以期为大学校园的未来规划改造提供新的参考方向,促进大学校园空间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关键词:校园空间;意象元素;认知地图作者简介:葛国宏,男,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心理中心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学;陈丽丽,女,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1-0027-05《四书·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繁盛的基础,大学则是国家发展的源泉、社会进步的动力。而校园则是实施教育、培育人才的主要环境空间,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谚语,均体现了环境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高等教育的场所——大学——人类精神活动的空间,是师生工作、学习、交往、生活等活动在空间上的表达。校园空间规划的理念在于创造一个满足教育功能、符合师生认知需求、可识别性强的空间环境。[1]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作用开始突显。大规模的校园改造运动轰轰烈烈,但是,大学校园发展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如缺乏长期的规划、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忽视使用者的需求等。通过调查在校师生与校外访客对校园空间的认知,对使用者与设计者的空间意象元素进行研究,分析大学校园的使用现状与规划效果的匹配程度,可为校园空间环境的建设改造提供有益的参考。

kevinlynch(凯文·林奇)在1960年发表了《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城市意象的理论。书中,他介绍了市民对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三个城市的认知地图,深入研究了“城市感知”意象要素。书中他指出,一个城市,其街区或道路应是容易被认知的,每个城市似乎有一个共同的意象。城市意象有一系列具体的内容:包括区域、边界、节点、标志以及道路,即是从点、线、面的角度赋予城市自明性与认同感。[2]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相比,大学校园则是中等尺度。校园使用者单一,独立性较强,外界干扰较小,意象组成元素完整,使用者的行为活动主要围绕校园展开,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校园是一个“微缩”的城市。[3]根据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原理,人们对大学校园空间同样会形成意象。一个大学校园,使用者观察其边界和标志,感知其路径和场所,体验其区域景观特征,通过整合校园的整体形象形成大学校园认知。因此,研究校园主体对校园的认知状况,了解使用者的空间意象,对大学校园的未来发展及改造具有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宁波大学本部校区(以下简称宁大本部或校本部)为例开展研究,其做为中国东部的一所年轻的综合性大学,始建于1986年,自2006年校区整体规划实施已过去8年的时间,规划预期效果与当前使用现状是否匹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以此探讨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情况。

一、研究的方法、依据及意义


(未完,全文共7250字,当前显示129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