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
——2003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综述
许坚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35)
摘要。本文介绍了2003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的主要观点,内容涉及土地科学学科建设、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土地管理体制创新、新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等问题。
关键词:土地;可持续发展;管理体制;新技术;土地学科
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于8月21日至23日在新疆石河子市召开,大会主题“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共有180人参加会议。本次年会共征集到240余篇论文,经过专家评审,筛选出120篇编印成论文集,由中国大地出版社正式出版。本次年会采取专题报告、大会发言、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土地科学学科建设、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土地管理体制创新、新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等当前土地科学、土地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地探索。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土地科学学科建设
有专家认为,土地科学是一门关于土地知识的学科体系,它是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中研究土地和土地利用的众多学科组
1成的群体即学科群,是不同性质的多门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准确理解和把握土地科学的特性,对于土地科学学科发展至关重要。界定土地科学的学科边界,构建土地科学的特定理论和方法,显化土地科学的学科不可替代性特色,才能促进土地科学学科建设和发展。
有专家认为,为了21世纪土地资源科学的学科建设及其社会经济任务,应加强对国家土地资源本底的认识,以节约、集约和科学地利用土地;应加强土地资源科学的地理学知识和土壤学基础的认识;应加强土宜科学研究,以促进农业优势产区和地区名优农产品基地建设;应加强对土地生态保护的认识,以促进国土环境优化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应加强土地信息建设的方法论研究,以促进土地资源科学及其应用的迅速发展。
二、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退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值
有专家认为,生态退耕本质上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生态退耕系统包括地球表层子系统、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三个层面,在系统内部存在着“生态平衡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与社会调控机制”。实施生态退耕工程的基础是国家具备稳定的利益补偿能力与有效的劳动力转移能力。生态退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值,比如河南省生态退耕还林68073公顷坡耕地的生态效益值是24062.7万元。我国现阶段生态退耕应遵循“利益平衡原则、系统互动原则、适度规模原则与因地制宜原则”。
(二)土地整理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未完,全文共3974字,当前显示105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