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一、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产品。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而音乐教育对创新精神的培养,的确有着其它学科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一)从人脑结构看,人脑的左半脑是语言脑,右半脑是艺术脑。人的形象思维、创意思维是靠右半脑实现的。音乐开发右脑,并促进左脑的发展。

(二)有很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音乐的熏陶与影响,从音乐中吸取欢乐和力量,从音乐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与体验,从音乐中受到启发或灵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许多是受音乐的启发而得到的”。中国的“地质之父”李四光不但放射着“科学之光”,而且闪耀着“艺术之光”,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追溯历史,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音乐家;曹操、李白、李世民、李隆基,乃至李大钊、鲁迅、周恩来,都十分喜爱音乐。放眼世界,印度的泰戈尔亦精通音乐、擅长作曲,创作了无数优美的诗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三)从音乐的本质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无形的巨大的影响。人的创造的动力系统主要由三大要素组成:内驱力、情动力、意志力,情动力是整个系统中起着中间桥梁的重要作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

(四)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音乐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然而,当前音乐的教育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弊端。

二、当前音乐教育的弊端


(未完,全文共3267字,当前显示106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