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课标分析
本框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修3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它在第二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共有三目构成: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什么是文化传播,商人进行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第二目说明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成众传媒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第三目又是在第
一、二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到历史上中华文化在为世界文化发展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使学生油然而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进步。我们要自觉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二、学生分析
文化传播就在身边,学生能够直观地体验到。但是由于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较弱,很难将获得文化传播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论认知水平。因此,在施教中教师要坚持“三贴近”原则,立足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让学生发现、感悟与理解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提炼上升到理论层次,并践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传播途径有哪些;文化传播的传播媒介的过程及作用。
理解。现代传媒的产生是否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分析通过所学内容,分析传媒的演变过程。
2、能力目标:
能例举史实说明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结合实际,运用知识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必要性;通过合作探究,观看不同图片、不同视频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能准确寻找信息的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索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文化传播的作用,提高对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自觉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示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大众传媒及其特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
2、教学难点: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五、教学方法:
探究分析法。教师引导,层层剖析,淡化结论,注重参与,强调过程。
实例引导法。用具有本土特色的事例,以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事例来论证。
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解决教材中的疑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六、授课时间:一节课(45分钟)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对话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你们当中有人到过井冈山。学生甲:到过两次学生乙:到过一次
3教师点评:大家讲的很多,也讲得很好,佩服。从刚才大家讲的我们给它定位就是什么呢。学生5:步行街以经营商品买卖为主的地方,因此该街就是一条商业街。
教师:正确。文山步行街就是商业气息很浓的商业街。因而这条街的功能定位以商业为主,故也可称商业街、通过对商业街了解,我们知道这街的商业活动、商业贸易非常活跃。通过这条街的商业贸易活动,我们了解到来自全国乃至世界不同地方的文化:如服装文化、小吃文化、风土人情等。请问这些文化传播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学生6:商业活动是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
(未完,全文共11838字,当前显示131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