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减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以壮大县域经济为抓手促进河南城乡协调发展

——河南改革开放30年基本经验与发展模式研究(3)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全国第9位跃居为现在的第5位,按可比价格计算,2007河南人均gdp比1978年增长了14.5倍。在此过程中,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不仅使河南由单一的农业大省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而且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一、河南壮大县域经济的思路及做法

改革开放初期,河南城镇化率只有13.6%,大城市数量少,且规模有限,不足以形成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7000多万农民聚集在农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当时河南面临着城市和农村双落后的尴尬局面,弱小的城市经济无力带动农村发展,窘迫的农村经济乏力支持中心城市建设,城乡互动发展难以实现。

以城市为增长极的区域发展模式,对河南人口密集、面积很大的传统农区效果甚小。在以“放权让利”改革举措推动下,当时的县域作为完整的行政区域单元,纷纷开始自谋出路。河南县域经济的发展正是在缺乏中心城市带动,又无现代农业支撑的背景下艰难起步的。

可以说,河南县域经济的发展肩负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多重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县域经济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从而大大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创造了奇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省委省政府提出开发“地下地上”两类资源,地下资源指矿藏资源,地上资源则指农业。由于“地下地上”两类资源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因而地下资源的开发使一些资源丰富的县率先脱贫至富。针对山区和平原低洼易涝等贫困县区,省委省政府1985年发布了《关于帮助山区和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决定》,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减免所得税、鼓励承包荒山、扶持畜牧业发展、给予科技人员优惠待遇等一揽子政策,收到了良好效果。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1984年5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提出“必须坚持‘大型、中型、小型一齐上’,采取多种形式,兴办各类企业”,为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1985年,巩义回郭镇以入股合作协议的形式兴办企业,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民营企业股份合作制最早的萌芽。然而,河南的县域经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仍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萌芽于河南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最终在东部得到了升华。

面对与东部省份越来越大的差距,1990年,由省主要领导带队,先后组团多批去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学习考察。在考察报告会上,大家一致认为河南落后的主要原

1因是思想不够解放,决心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对县域经济发展给予更高的重视。1992年,对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前18位的强县进行扩权试点,出台了一系列特别的政策措施,包括扩大县级审批权、稳定一把手任职期限、县委书记和县长归省委组织部管理、县项目直接报省里批等。这次改革被形象地称为“十八罗汉闹中原”。1996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即“一手抓18个综合改革试点县(市),一手抓34个贫困县,分类指导,积极开展创建小康乡、小康县活动,大力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此次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并为县域经济以后的大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未完,全文共6336字,当前显示138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